東海花園家墓周遭,楊建晚年整理
楊逵在綠島(刑期為1949至1961年,共12年)曾被分配於生產班工作,在被迫勞動的監獄生活中,留下數篇文章,例如:《園丁日記》(1956)、《抬紅土記》(1957)、《上山砍茅草記》(1957);從這些文章中,似乎其身體內部的社會主義思想,以勞動和書寫的相互作用,進行著自我意志的偷渡、抵抗。
東海花園是楊逵在綠島出獄之後,一直到晚年所居住的地方。政治受難者面臨極為嚴峻的社會環境,是避免再惹禍上身而延續首陽農園隱居自足的精神、安頓生命的方式?或者是從首陽到綠島的生產班,更堅信耕作、勞動與寫作的生活?又或是受難者面對社會種種冷酷、難以重返文壇的現實處境,加上工業轉型的產業結構,現實所需的勞動?
楊鼻、蘇足、楊逵、葉陶、楊建 — — 老園丁們的墓園周遭,除了楊建親自以鵝卵石砌成的桌椅、晚年和家人種下的樹種、涼亭、和平宣言,另外則有雷驤繪製的四幅陶板畫 — — 東海花園的勞動、主屋、拜訪者,以及綠島,它們紀念了1970年代東海花園絡繹不絕的時光。
受邀請的夥伴們,有東海大學台灣文化社團的學生、曾發起保留東海花園運動的前輩、想書寫台灣歷史的BL劇作家和歷史研究者、台中的藝術工作者等,將當天的拜訪與交流,繪製在土板上,再將它們帶到綠島。
《拜訪老園丁》東海花園工作坊
>>>>完整影片連結 link<<<<
半個世紀前,位於大肚山上的東海花園不用預約、不用報名,隨時可以來拜訪。文人、學生、社會運動者進進出出、絡繹不絕。老園丁不單單只是個種花的老人,他是楊逵,是文學家、社會運動者、政治受難者,更是丈夫、父親、公公和阿公……。
老園丁過世三十多年以來,後代想規劃成文學步道,卻由於政府將土地劃為殯葬用地,產權問題一直困擾著楊家。與此同時,兒子楊建也成為一位老園丁,晚年在花園裡重建父母墓園、砌起桌椅、階梯、種樹。
從火化場旁的竹林往下探路、穿越粗壯的七絃竹,首先見到的是搭給客人「打工換宿」的客寮,被大鄧伯花纏繞一地的鐵架;陸續見到灌溉用的水池、鳳凰樹。
大哥說:「幼年腳步小,他得小心翼翼穿越鐵板搭的橋、往上爬,經過爺爺種的榕樹、非洲菊、種菱角的水池,見到掛著「東海花園」的鳳凰樹,就知道快要到主屋了。」
隨著曜聰大哥走在通往主屋的路上,大哥戳著腳下一塊塊的鵝卵石,告訴我們這步道是爺爺不論白天或黑夜,挑著煤油燈砌成的路。主屋上長滿香蕉樹,在主屋前方原有大鄧伯花棚與種玫瑰的小花園、主屋和客寮之間則有瑪格麗特和非洲菊,步道旁種有木瓜、芒果、香椿,遠處有荔枝等果樹。芒果和菱角等,是楊逵家鄉台南新化擁有的、關於味道、植物的記憶。
東海花園地圖,與楊曜聰先生討論、繪製
雷驤繪製,三幅為東海花園,右為綠島一景。現於東海花園家墓牆面上。
沛軒和楊逵同鄉,她將家鄉的荔枝和芒果樹、以及想像中老園丁喜悅的笑容畫下;宥樺、筱雪、允婷以印象深刻的景物為對象描繪,像是七絃竹、塑膠矮凳、土地公;瓊儀覺得走進花園、坐在家墓涼亭裡很難得,便以所在的空間為對象繪製;譯梅注意到曜聰大哥穿著雨鞋,想像一代代的老園丁都穿著雨鞋在這塊土地上工作,遂畫了雨鞋站在砌滿鵝卵石和長滿花的土地上;約於十五年前來過花園的信允畫下了「送報伕」。
《送報伕》是楊逵的小說,花園裡曾站立著一尊同名的雕像,也是他在日本求學謀生時做過的差事。圖像從不同角度觀看,正要踏出步伐的銅像原型,以及此刻的模樣,送報伕既像過往挺立、又像倒下、分裂、解體、以身入土地裡、長存。
【拜訪老園丁】東海花園工作坊|2021/5/1勞動節
策劃 — 劉紀彤
帶路者 — 楊曜聰
參與者 —
卜允婷、方譯梅、王信允、杜筱雪、蔡沛軒、陳芊瑜、陳宥樺、謝瓊儀
影像製作 — 廖奕棻
收音/旁白 — 李嘉修
特別感謝 — 楊曜聰、董芳蘭、楊翠、老園丁們
沛軒和楊逵同鄉,她將家鄉的荔枝和芒果樹、以及想像中老園丁喜悅的笑容畫下;宥樺、筱雪、允婷以印象深刻的景物為對象描繪,像是七絃竹、塑膠矮凳、土地公;瓊儀覺得走進花園、坐在家墓涼亭裡很難得,便以所在的空間為對象繪製;譯梅注意到曜聰大哥穿著雨鞋,想像一代代的老園丁都穿著雨鞋在這塊土地上工作,遂畫了雨鞋站在砌滿鵝卵石和長滿花的土地上;約於十五年前來過花園的信允畫下了「送報伕」。
《送報伕》是楊逵的小說,花園裡曾站立著一尊同名的雕像,也是他在日本求學謀生時做過的差事。圖像從不同角度觀看,正要踏出步伐的銅像原型,以及此刻的模樣,送報伕既像過往挺立、又像倒下、分裂、解體、以身入土地裡、長存。
於家墓涼亭繪製陶版畫
【拜訪老園丁】東海花園工作坊|2021/5/1勞動節
策劃 — 劉紀彤
帶路者 — 楊曜聰
參與者 —
卜允婷、方譯梅、王信允、杜筱雪、蔡沛軒、陳芊瑜、陳宥樺、謝瓊儀
影像製作 — 廖奕棻
收音/旁白 — 李嘉修
特別感謝 — 楊曜聰、董芳蘭、楊翠、老園丁們
綠島人權園區,駐村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