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納缺席的島嶼製圖學:
「Following Around——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」與《火燒島旅遊指南》
文|許玉昕;刊登於〈ARTiSM〉2024/4/26
「愚公移山:楊逵聲與影」——
葉陶的再現和日治臺灣跨語作家的難題與妥協
文|陳飛豪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4/4/24
朝向一種脆弱的紀念:綠島上的人權藝術
文|許楚君;刊登於〈Clabo實驗波〉2024/4/18
我,更後來的人,來自本島的觀光客──
再讀「傾聽裂隙的迴聲─綠島人權藝術季」
文|張晴文;刊登於〈Artalks〉2023/8/31
登島書寫計畫——我們都是後來的人
文|楊翠;刊登於〈聯合文學〉2023/8/18
尚未在這裡結束──
從劉紀彤「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」 到「傾聽裂隙的迴聲─綠島人權藝術季」
文|張晴文;刊登於〈Artalks〉2023/7/31
換氣:《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》的地景身體
文|蘇唯瑄;刊登於〈徒手字療〉2023/4/3
走讀作為形式 —當代藝術家的(非官方)文化路徑
文|王振愷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3/3/28
地景說話5:睹─物質與記憶的超驗連結
文|高千惠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2/2/5
就這樣,台南被繪製成圖 從《赤崁記》到「赤崁當代記」的南方影像地誌學
文|陳寬育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2/1/20
綠島人權藝術季 參展藝術家訪談3|劉紀彤
訪談|黃迦;刊登於〈一影像〉2021/11/26
反思「綠島人權藝術季」:綠島觀點
文|童詠瑋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1/11/09
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:「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」舉鏡自照的生命層疊與歷史書寫B面
文|童詠瑋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1/9/15
她/他是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:「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」的「藝術現場」辯證
文|童詠瑋;刊登於〈Artouch〉2021/7/16
洗衣盒內的冊子《白蘭》回顧臺語電影興衰
文|崔兆慧;刊登於〈政大大學報〉2020/11/18
惡地與視線的餘光,談劉紀彤的創作
文|高俊宏;刊登於〈Art Talks〉2020/2/6
河沒有名字—劉紀彤展覽《沿河》
文|蘇唯瑄;刊登於〈Art Talks〉2019/11/20
沿河—劉紀彤個展
文|育青;刊登於〈ART PLUS 10.11月號/2019 第86期)
地面再現下水道空間《沿河》連結人河關係
文|黃雪瀅;刊登於〈政大大學報〉2019/10/21
睞睞、沿河、共時的星叢:三個台灣展覽
文|查映嵐;刊登於〈立場新聞〉2019/9/17